2020年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时间:2021-01-12 11:00:00 来源:作者: 摄影:
2020年是难忘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各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为流域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流域所”)成立十周年。流域所在所长陈家宽教授指导下认真总结建设成果与经验,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重点实验室传承陈家宽老师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南昌大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在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砥砺前行,平稳过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2020年取得的八项重要进展
1. 流域所成立十周年:回顾、总结、目标与传承
2020年5月30日,流域所组织了十周年纪念活动,陈家宽教授回顾了流域所发展十年历程,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期望。
2010年6月,陈家宽教授在南昌大学创立了我国首个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十年来,悉心培养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在鄱阳湖水位变化与生态演变、长江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长江大保护理论政策等方面获得一批代表成果,向国家部委和地方提交专报、咨询报告和内参多份。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时报、文汇报、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采访并报道。
陈家宽教授提出了流域所2035年的战略目标:1)成为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支撑力量;2)培养中国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团队;3)成为发展流域生态学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陈家宽教授决定不再担任流域所所长,由戎俊研究员继任新一届流域所所长。
2. 为长江大保护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李琴和戎俊的决策咨询专报《长江大保护应重视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被中办单篇录用。戎俊、赵耀和向小果提交江西省林业局江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接长江大保护,鄱阳湖流域特色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亟需加强》。
针对江西“省鸟”白鹤最重要的人工栖息生境——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陈家宽、李琴、王文娟和戎俊等就完善其越冬候鸟保护长效机制,向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提交对策报告,被保护小区管理理事会采用。同时,向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和分管省领导提交政策建言报告。王亚芳和陈家宽等老师接受江西卫视采访和报道,呼吁推广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参与的候鸟保护机制。
3. 获批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
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江西省林科院申报的国家林草局“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成功获批,为国家第二批、江西省内第二个获准成立的长期科研基地。该科研平台聚焦解决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中重要科学问题和自然恢复中关键技术问题,力争成为引领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自然保护与恢复的重要力量。
4. 成功举办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2020年10月,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南昌成功举办。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铢研究员主持会议。重点实验室主任戎俊研究员汇报重点实验室组建进展。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在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方面的进展,建议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恳请南昌大学继续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培育国家级野外研究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
5. 流域生态演变与驱动力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持续突破
重要发现:1)鄱阳湖水位变化深刻影响湿地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循环;2)水位变化驱动沉水植物苦草冬芽密度和生物量下降,使白鹤觅食生境从自然湿地转移至稻田和藕塘等人工生境。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一区Top)、Freshwater Biology(一区Top)、Ecology and Evolution等杂志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6. 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
戎俊研究员指导的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崔相艳学位论文《野生油茶潜在分布及纬度梯度遗传分化格局》获2018年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开设《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精品课程》,邀请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腾讯会议”全程直播,累计超过500余人次参加。重点实验室教师联合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选修课《流域生态学》。指导研究生谢昊星、吴佳佳和张海胜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获优秀报告奖。
7.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
引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伟涛博士为博士后(合作导师:戎俊、向小果)。金伟涛博士是中科院植物所汪小全所长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主要基于谱系基因组学和生态学分析松属的时空演化格局。引进南昌大学生态学硕士王亚芳为专职实验员,协助开展实验平台管理工作。
8. 强力推进与重要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与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合作打造鄱阳湖水生植物园,重点建设淡水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挖掘、保护与利用长江流域重要水生植物资源。庐山植物园授聘重点实验室陈家宽、戎俊和黎磊为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授聘李琴和赵耀为兼职副研究员。
与江西省林科院共同申请的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成功获批。共同申请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批立项1项。陈家宽教授指导省林科院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与策划高水平科研成果。戎俊任省林科院兼职研究员,兰志春任省林科院兼职副研究员。聘省林科院温强和朱仔伟为南昌大学兼职教授。
二、学科建设
1. 积极参与南昌大学生态学学科建设
重点实验室教师作为生态学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全程参与南昌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江西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却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没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省份,缺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亟需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南昌大学是区域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领头羊,争取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江西省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参与第五轮生态学学科评估工作。提供近五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论文论著、学术交流以及平台建设情况的总结材料,凝练2个社会服务典型案例、1项代表性科研成果。
布局开设生态学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流域生态学》,发挥“三全育人”作用。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全球主要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理解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的有机联系,认识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属性,培养从流域尺度综合认识生态系统过程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生态学科的人才需求。
2. 筹划并启动《分子生态学(第三版)》的翻译工作
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商,启动《分子生态学(第三版)》翻译工作,由戎俊、赵耀、向小果和王文娟组成翻译小组。Freeland等原著的国际流行教材《分子生态学(第二版)》由戎俊、杨小强、耿宇鹏、宋志平和卢宝荣翻译,2015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印3000册, 2019年重印了1000册,是国内分子生态学的主要教材和参考书,广受好评。Freeland原著的《分子生态学(第三版)》于2019年底出版,包含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此次翻译最新版《分子生态学(第三版)》,翻译团队全部由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青年教师组成,有助于再次系统学习分子生态学的最新成果,并向国内相关科研人员和学生推介这门飞速发展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影响力。
三、平台建设
1. 推进高水平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2020年10月11日,召开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铢研究员主持会议。学术委员会充分讨论了重点实验室组建进展、审议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组建近两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队伍、野外平台和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明显进步;建议重点实验室关注国家重大需求、找准定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国内外交流合作,运用最新技术,产出高水平成果。
会后,李德铢研究员作特邀报告:“西南山地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
2. 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
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2020年,长期科研基地成立了以重点实验室金斌松、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朱仔伟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观华等为主要成员的管理委员会。金斌松副研究员与加拿大女王大学生态站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拟通过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提高长期科研基地的研究水平。加拿大女王大学将协助建设野外研究平台、提供技术培训等。
3. 参与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
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平台之一,参与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国家林草局鄱阳湖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站,以及重点实验室新获批的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的亮点。重点实验室在鄱阳湖生态系统演变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是代表性成果之一。
四、队伍建设
1. 在战略合作单位任兼职研究员。陈家宽教授受聘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戎俊研究员受聘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和江西省林科院兼职研究员,黎磊受聘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赵耀和李琴受聘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兼职副研究员,兰志春受聘江西省林科院兼职副研究员。
2. 引进和培养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引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伟涛博士为博士后(合作导师:戎俊、向小果)。金伟涛博士是中科院植物所汪小全所长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主要基于谱系基因组学和生态学分析松属的时空演化格局。金伟涛博士将主要在向小果研究员指导下开展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演化格局及自然保护的研究。指导在站博士后张剑(合作导师:戎俊)开展蛀果害虫油茶象甲对油茶果实性状变异的适应性进化研究,获批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
3. 引进实验平台专职实验员。引进南昌大学生态学硕士王亚芳为专职实验员,协助开展野外与室内实验平台管理工作。
五、科学研究
1. 科研项目
2020年新获批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批总经费119.68万元;在研项目19项,总经费687.12万元(见附件1)。
2. 论文论著
2020年共发表(含接收)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5篇,4篇发表在SCI一区Top期刊(见附件2)。
六、教学工作
1. 课程教学
2020年,戎俊、向小果、王文娟、兰志春参与了生命科学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讲授。课程包括《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方法》、《现代生态学》、《动物资源学》、《生态学》、《学科前沿与进展》等。
2. 本科生指导
1)毕业论文指导
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分别指导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22名2016级本科生的本科学位论文。
2)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
兰志春指导制药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1项《生态混凝土的植被设计》(结题)。
向小果指导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1项《兰科石豆兰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在研)。
张剑指导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1项《油茶象甲对宿主果实大小适应性分化》(在研)。
3)全员育人导师
戎俊、金斌松、黎磊、兰志春担任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的“全员育人”导师,指导学生18名。
4)指导“互联网+”比赛
兰志春作为合作导师参与的“珍蚌珍美”互联网+比赛团队,在中央10套《创新进行时》做4期专题报道,代表南昌大学参加第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研究成果被中国日报等报道。
3. 研究生指导
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严格执行《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与科学管理的规定》,强调培养研究生的严谨学风。
重点实验室有硕士研究生21名:陈亚松、丁明明、陈凯、吴申浩(2017级);吴佳佳、赵佳红、谢昊星、陈晓园(校内联培)(2018级);陈青、黄幸运、张丽果、李莉阳(校内联培)、张海胜(校内联培)(2019级);丁慧芳、崔艳芳、张述乾、陈璐、温秀婷(校内联培)、袁涵(校内联培)、高丹(校外联培)、严华(校外联培)(2020级)。
陈亚松、丁明明、陈凯、吴申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其中陈亚松和陈凯答辩成绩优秀。陈亚松被评为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
谢昊星在2020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上作“耐寒油茶遗传资源评价”的报告并荣获优秀报告奖。张海胜在中国生态大讲堂2020年冬季学术研讨会上作“鄱阳湖五河河口土壤氮磷含量对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的报告并荣获优秀研究生报告奖。吴佳佳在第十一届南方八省动物学研讨会上作“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地笼网兼捕渔获物组成分析与管理建议”的报告并荣获优秀报告奖。
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训练,于2020年9月对在读研究生开展了为期4天、共8个主题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精品课程》(课程介绍见附件4)的培训,旨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培训。报告主题包括了重点实验室概况、沿革及发展规划,研究生价值观、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生态学前沿与热点,文献检索、阅读、分析与综述,论文的研究设计、写作及答辩,实验室安全及管理制度解析等。本次课程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唐建军教授、复旦大学赵斌教授等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得到了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所有课程全程在“腾讯会议”上同步直播,累次超过了500余人次参加。
七、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1. 强力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战略合作
与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紧紧围绕“一山一水”开展战略合作,重点做好江西特色的山地和湿地战略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两次组织重点实验室教师前往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实地考察和会商。双方一致同意合作打造鄱阳湖水生植物园,重点建设淡水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挖掘、保护与利用长江流域重要水生植物资源,举办重要学术活动,组织编写出版研究水生植物的高水平丛书等。
黄宏文主任举行授聘仪式,授聘陈家宽、戎俊和黎磊为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授聘李琴和赵耀为兼职副研究员。戎俊等多名教师多次应邀作为评审专家到庐山植物园参与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以庐山植物园为共同单位,戎俊研究员在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1次,黎磊在中国生态大讲堂 2020 年冬季学术研讨会做学术报告1次。组织研究生等多次前往庐山考察野生油茶。赵耀博士与庐山植物园钟爱文博士共同指导南昌大学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兰志春到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协助建立长期监测样线调查,并且设计实验。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项目《鄱阳湖流域水生植物资源收集、保育、评价与利用》,项目由庐山植物园钟爱文主持、重点实验室赵耀协作。黎磊以庐山植物园为共同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2篇。
2. 稳步推进与江西省林科院的战略合作
与江西省林科院联合申请的国家林草局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成功获批。在湿地保护修复与技术集成、油茶重要果实性状功能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初见成效,共同申请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批立项1项。
陈家宽教授为湿地生态学与流域生态学研究提供咨询,指导优秀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与策划高水平科研成果。兰志春和江西省林科院朱仔伟共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共同承担都昌自然保护区项目1项,共同开展了3个江西国家级湿地公园的野外考察,共同完成1项地方标准。戎俊研究员任江西省林科院兼职研究员,整体协调推进双方的战略合作,协助开展油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兰志春博士任江西省林科院兼职副研究员,协助开展湿地生态学研究。王文娟副研究员与江西省林科院黄晓凤研究员合作开展江西省林业厅项目“鄱阳湖候鸟保护技术推广”。授聘江西省林科院温强和朱仔伟为南昌大学兼职教授。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项目《鄱阳湖入湖河口洲滩湿地的氮磷沉积速率及其与流域内水土保持特征的关系》,项目由林科院朱仔伟主持、重点实验室兰志春协作。
3. 加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的合作,共同举办科普教育活动
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志愿者与ICF共同在鄱阳湖和南矶湿地保护区辖区的村组开展社区爱鸟护鸟宣传,共对200余户居民进行了宣讲,并发放鸟类科普读物等宣传材料。在鄱阳湖保护区常湖池举办了三期国际自然课堂。长期科研基地的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观察湿地、观鸟、做手工,培养了孩子们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思维。
4. 积极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戎俊研究员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谭晓风教授、袁德义教授等,江西农业大学胡冬南教授,湖南省林科院陈永忠研究员等,湖北省林科院程军勇研究员等,在油茶遗传资源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向小果研究员与中科院植物所李振宇研究员、姜闯道副研究员、中科院广西植物所张强研究员、江西农业大学国春策老师,讨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来源,以半蒴苣苔属植物为例,从生理生态、土壤类型、进化生物学等展开综合研究;与中国林科院森保所麻文俊老师开展珍贵树种楸属的种质资源研究。
兰志春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蔡永久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吕晓涛研究员在湿地植物生态学方面开展合作;与鄱阳湖保护区罗浩在Freshwater Biology上共同发表SCI论文1篇。
王文娟副研究员与江西省科学院戴年华研究员、涂文清副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邵明勤教授等合作开展江西省科学院科技计划项目“鄱阳湖白鹤越冬生态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并计划联合申报明年的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与中山大学刘阳教授合作开展白鹤保护遗传学研究,研究生陈青在中山大学学习基因组数据分析3个月;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mes D. Fraser合作开展鄱阳湖鸟类越冬生态学研究。
5. 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大会、生态大讲堂等国内学术会议,参会达50余人次,教师作报告5场、主持分会场1场、研究生作报告4场(见附件3-1)。
6. 组织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
为持续促进重点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间的学术交流,组织开展学术沙龙,共组织学术沙龙8期共14个学术沙龙报告(见附件3-4)。
邀请国内优秀学者来我所做学术报告。2020年,共组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5场(见附件3-2)。面对面与国内优秀学者交流,极大地拓宽了重点实验室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师生们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师生们养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厚积薄发的学术精神。
八、学术与社会服务
1. 流域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提交咨询决策报告
李琴和戎俊等关于“长江流域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成果,受上海科技报等有关媒体采访,引起了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李琴和戎俊向中办提交决策咨询专报《长江大保护应重视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被中办单篇录用。戎俊、赵耀和向小果提交江西省林业局江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接长江大保护,鄱阳湖流域特色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亟需加强》。
2. 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自然保护方向助力候鸟保护
重点实验室围绕鄱阳湖白鹤等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开展了长达10年的研究,成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科技支撑力量,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因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候鸟保护成效,江西省投资35亿打造吴城国际候鸟小镇。
近年来,由于自然生境演变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在鄱阳湖越冬候鸟的觅食难度大为增加,到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等人工生境觅食的候鸟种类和数量呈逐渐增加态势。重点实验室王文娟作为省鸟白鹤最重要的人工栖息生境—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理事,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科技咨询,同时开展系列研究工作。2020年,重点实验室王亚芳和陈家宽等老师接受江西卫视采访,呼吁推广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参与的候鸟保护机制(http://pc.yun.jxntv.cn/p/363037.html)。陈家宽、李琴、王文娟和戎俊等就完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越冬候鸟保护长效机制,向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提交对策报告,被保护小区管理理事会采用。同时,已向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和分管省领导提交政策建言报告。王文娟与省内21位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和生态安全的建议》,刊登在省科协主办的《决策咨询专报》上,省政协副主席刘卫平对建议作出批示。
重点实验室王文娟团队为向塘军用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开展科技服务,2020年做了5次鸟撞样品鉴定。
3. 重点实验室教师服务基层,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兰志春博士,作为全省首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到庐山西海挂职,担任5A创建办公室主任,负责编制庐山西海十四五规划、组建庐山西海旅游国资公司集团。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亮点,用生态学专业知识服务基层,助力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庐山西海最终创建成功5A景区,预计游览人数增加20%,估算增加门票收入1200万元。
重点实验室在江西萍乡的亚行贷款项目做水生态专家团队,支持了六个县市20亿项目的生态环保需求。
4. 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王文娟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行(江西)活动”)的资助下,依托江西省生态学会,于5月22日邀请6位专家在宜春市靖安县第三中学举办生态科普讲座6场,活动受益人数300余人次。该活动被中国生态学学会、经济日报、江西都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兰志春接受央广网采访,介绍庐山西海桃花水母及其指示意义,并被新浪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转发;负责庐山西海生态科普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制;牵头负责云居塔生态科普馆的展陈设计。
2020年11月,长期科研基地的志愿者与ICF共同在鄱阳湖和南矶湿地保护区辖区的村组开展社区爱鸟护鸟宣传,共对200余户居民进行了宣讲,并发放鸟类科普读物等宣传材料。2020年12月,长期科研基地与ICF等单位一道在鄱阳湖保护区常湖池举办了三期国际自然课堂。长期科研基地的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观察湿地、观鸟、做手工,培养了孩子们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思维。
九、2021年工作要点
1. 推进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好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工作
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国内外影响力,顺利通过重点实验室的验收,争取验收优秀。
工作措施:充分借助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指导和提携作用,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根据江西省科技厅的安排与重点实验室的计划任务书要求,部署做好验收的各项工作。
2. 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目标任务:在长江流域植物遗传资源研究和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自然保护方面取得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3篇
工作措施:加强研究方向协同创新,聚焦关键科学问题,联合国内外优秀学者。
3. 加强鄱阳湖长期科研基地建设
目标任务:部署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出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工作措施:完善鄱阳湖长期科研基地的制度建设,设置长期监测样地和监测指标,强化长期科研基地的科普宣传和技术示范功能,加强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合作,争取江西省林业局和国家林草局等的支持。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标任务:引进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或环境科学方向高层次人才 1~2人
工作措施:主动出击,从国内外一流研究团队中物色优秀人才;通过客座PI等形式,柔性引进著名学科领军人才指导重点实验室发展。
5. 加强教学与人才培养
目标任务:讲授《流域生态学》专业选修课;打造《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精品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交《分子生态学(第三版)》翻译稿
工作措施:全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邀请国内名家讲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总结上一版翻译的经验和教训,精心安排,保证译稿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 加强国内外战略合作
目标任务:参与组建长江流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联盟;与中科院庐山植物园、江西省林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共同产出重要科研成果。
工作措施:与中科院庐山植物园共同策划和主办小型高峰论坛,邀请长江流域相关研究单位共同研讨,明确重大需求与关键科学问题,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联合策划重大研究课题和项目,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于长江大保护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实验室的教师和研究生们一定要不忘初心,传承和发扬陈家宽老师的“进取、创新、严实、高效、感恩”所训,砥砺前行!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
2020年12月31日
附件 1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执行年限 | 项目经费(万元) | 负责人 |
2020年新立项的科研项目 |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项目) | 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在我国喀斯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 2021-2024 | 35 | 向小果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项目) | 氮磷输入对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多尺度效应及其机制 | 2021-2024 | 35 | 兰志春 |
3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专性蛀果害虫油茶象甲适应油茶果实性状变化的遗传分化 | 2021-2024 | 8 | 张 剑 |
4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2020年 | 2020 | 10.4 | 金斌松 |
5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 | 2020 | 15.48 | 金斌松 |
6 |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 兰科安兰属(Ania Lindl.)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2020-2021 | 8 | 向小果 |
7 | 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福建省中小河流安全生态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 2020-2021 | 7.8 | 兰志春 |
总计 119.68 | |||||
2020年执行中的科研项目 | |||||
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专项 | 木本油料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参与子课题:木本油料干旱、低温等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机制与调控) | 2018-2022 | 30 | 戎 俊 |
2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 | 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参与子课题“典型渔业水域集合生态系统过程及调控策略”) | 2018-2022 | 60 | 金斌松 |
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 | 我国重要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与生物资源补充机制(参与子课题“典型渔业水域可持续产出的适应性管理基础”) | 2018-2022 | 59.6 | 金斌松 |
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 | 我国重要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与生物资源补充机制(参与子课题典型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及食物产出过程) | 2018-2022 | 59.43 | 黎 磊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 基于比较基因组分析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及果实性状变异 | 2019-2022 | 60 | 戎 俊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 采用宏条形码研究鄱阳湖四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 | 2018-2021 | 60 | 王文娟 |
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面上项目) | 兰科石斛属植物系统发育与亚洲常绿阔叶林在晚第三纪的进化研究 | 2017-2020 | 62 | 向小果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项目) | 基于功能性状研究河流梯级开发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 2020-2023 | 40 | 金斌松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项目) | 入侵种小龙虾对鄱阳湖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20-2023 | 40 | 黎 磊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参与) | 横断山高寒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变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2019-2022 | 25.09 | 向小果 |
12 | 农业农村部 | 长江禁捕制度社会效果研究 | 2019-2020 | 20 | 李 琴 |
13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及其微生物多样性机制 | 2018-2020 | 6 | 沈瑞昌 |
14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 外来物种小龙虾对鄱阳湖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及机理 | 2019-2021 | 6 | 黎 磊 |
15 |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 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 2018-2021 | 50 | 戎 俊 |
16 | 江西省委人才办 | 江西省高层次人才项目 | 2018-2023 | 100 | 向小果 |
17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工程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生态护岸的植被设计方案 | 2019-2020 | 5 | 兰志春 |
18 |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沉水植被冬芽监测 | 2019-2020 | 2 | 黎 磊 |
19 |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州滩植被监测 | 2019-2020 | 2 | 兰志春 |
总计 687.12 |
附件2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2020年出版物与学术论文
2020发表第一单位署名论文
Lan ZC, Chen YS, Shen RC, Cai YJ, Luo H, Jin BS, Chen JK*. (2020). Effects of flooding duration on wetland plant biomass: the importance of soil nutrients and season. Freshwater Biology. Accepted.
Chen YS, Camille S, Cai YJ, Lü XT, Wang XL, Shen RC, Lan ZC*. (2020). Scaling responses of leaf nutrient stoichiometry to the lakeshore flooding duration gradient across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740: 139740
Shen RC, Lan ZC, Huang XY, Chen YS, Hu QW, Fang CM, Jin BS, Chen JK*. (2020). Soil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wo hydrologically contrasting years at the lakeshore wetland of Poyang Lake, Chin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 3368–3379.
Shen RC, Lan ZC, Rinklebe J, Nie M, Hu QW, Yan ZF, Fang CM, Jin BS, Chen JK*. (2020). Flooding variations affect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the spatial and inter-annual scal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3471.
Shen RC, Xu M*, Chi YG, Yu S, Wan SQ, He NP. (2020). Microbial membranes related to the thermal acclimation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in a temperate steppe in norther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71(3): 484–494.
Guo ZY, Wu ZW, Xu WB, Li ZY, Xiang XG*. (2020). Paraboea dolomitica (Gesner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China. PhytoKeys 153: 37–48.
Zhao JH, Zhou P, Li XQ, Zhang LG, Jin XH, Xiang XG*. (2020).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Holcoglossum Schltr. (Orchidaceae), an East Asia endemic genus, based on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gene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8: 245.
Hou JJ, Liu YF, Fraser JD, Li L, Zhao B, Lan ZC, Jin JF, Liu GH, Dai NH, Wang WJ*. (2020). Drivers of a habitat shift by critically endangered Siberian cranes: Evidence from long-term data. Ecology and Evolution. 10: 11055–11068.
Li Lei* Ding MM, Jeppesen E. (2020). Variation in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freshwater aquatic plant, Vallisneria spinulosa: the influence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Aquatic Sciences.82: 81.
Ding M.M., Zhou, R., Chen, T., Jeppesen, E., Li, L*. (2020).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of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 Vallisneria spinulosa in response to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Aquatic Ecology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452 -020-09808-3.
丁明明, 黎磊*, 金斌松, 陈家宽.(2020).水位波动的幅度与频率对刺苦草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湖泊科学. 33(1). DOI: 10.18307/2021.0116.
2020合作发表论文
Wang W, Xiang XG, Xiang KL, Ortiz RDC, Jabbour F, Chen ZD. (2020). A dated phylogeny of Lardizabalaceae reveals an unusual long-distance dispersal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rapid rise of East Asi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the late Miocene. Cladistics. 36:447-457
Lian L, Ortiz RDC, Jabbour F, Zhang CF, Xiang XG, Erst AS, Gao TG, Chen ZD, Wang W. (2020).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Pachygoneae (Menispermacea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boreotropical flora hypothesis and resurrection of the genera Cebatha and Nephroi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48: 106825.
Ma WJ, Xu SZ, Yang GJ, Liu Y, Xiang XG, Wang JH. (2020).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Catalpa fargesii f. duclouxii (Bignoniaceae),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5: 3445–3447.
Chi YG, Yang QP, Zhou L*, Shen RC, Zheng SX, Zhang ZY, Zhang ZZ, Xu M, Wu CF, Lin XG, Jin J. (2020).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increases along vertical gradient of leaf-stem-soil in three subtropical forests. Forests. 11 (2): 140.
Jiang L, Wang S, Pang Z, Wang C, Meng F, Lan ZC, Zhou X, Li Y, Zhang Z, Luo C, Jones DL, Rui Y, Wang Y. (2020). Abiotic and biotic controls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lant and Soil. DOI: 10.1007/s11104-020-04613-1.
E-book
Smýkal, P., Von Wettberg, E., Davis, T. M., eds. (2020). Wild Plants as Source of New Crops. Lausanne: Frontiers Media SA. doi: 10.3389/978-2-88966-143-5. “Zhao Y et al. (2019). Inferring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Zizania Latifolia, an Aquatic Vegetable of a Plant-Fungus Complex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
附件3-1
2020年流域生态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主要学术交流
序号 | 会议名称 (含培训内容) | 地点 | 起止时间 | 参加人员 | 会议报告题目 |
1 |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监测子系统初步验收会议 | 视频会议 | 5.9 | 金斌松、黎磊、兰志春 |
|
2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十周年纪念会 | 江西南昌 | 5.30 | 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全体师生 |
|
3 | 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成果验收会议 | 视频会议 | 6.2 | 金斌松、黎磊、兰志春 |
|
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项目课题四项目交流会议 | 视频会议 | 6.17 | 金斌松、黎磊 |
|
5 | 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十六届翠鸟论坛 | 视频会议 | 8.25-26 | 王文娟、丁慧芳 |
|
6 | 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 江西南昌 | 10.11 | 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全体教师 |
|
7 | 2020全国林木育种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湖北 荆州 | 10.26-28 | 张剑、谢昊星 | 谢昊星作学术报告:耐寒油茶遗传资源分析 |
8 | 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云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11.25-28 | 戎俊、张剑、张丽果 | 戎俊作学术报告:中国种子植物种子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地理格局初探 张剑作学术报告:普通油茶与小果油茶系统发育关系及油茶果实大小性状分化的分子基础 张丽果作学术报告:基于meta-analysis方法初探热带亚洲-大洋洲间断分布成因 |
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课题一2020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会 | 江西南昌 | 12.3 | 戎俊 |
|
10 | 中国生态大讲堂 2020 年冬季学术研讨会 | 江西省庐山市 | 12.7-9 | 线下:兰志春、黎磊、沈瑞昌、张海胜 线上:王文娟、王亚芳、丁慧芳、黄幸运 | 兰志春作学术报告:水淹时长对洲滩湿地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季节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调控 黎磊作学术报告:基于性二态研究水深对沉水植物 沈瑞昌作学术报告:季节性淹水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土壤/沉积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张海胜作学术报告:鄱阳湖五河河口土壤氮磷含量对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11 | 第十一届南方八省动物学研讨会 | 广东韶关 | 10.30-11.1 | 吴佳佳 | 吴佳佳作学术报告: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地笼网兼捕渔获物组成分析与管理建议 |
附件3-2
2020年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国内外优秀学者学术报告
序号 | 学术报告主题 | 地点 | 时间 | 报告人 | 备注 |
1 | 生态学:理解与畅想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三楼会议室 | 9.3 | 赵斌 教授 |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
2 | 成就一个有趣的人生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三楼会议室 | 9.3 | 唐建军 教授 | 浙江大学 |
3 | 南山地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三楼报告厅 | 10.11 | 李德铢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4 | 我与青藏高原的围栏之约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二楼会议室 | 11.12 | 孙建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 |
5 | 动植物基因组及群体研究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01 | 高强 | 华大基因 |
附件3-3
2020年流域生态学研究所科学考察
序号 | 科学考察名称 | 地点 | 起止时间 | 参加人员 | 考察备注 |
1 | 野外台站的建设考察 | 北京 | 1.13-16 | 沈瑞昌 |
|
2 | 庐山植物园鄱阳湖植物分园考察交流 | 江西九江市 | 4.28 | 戎俊、向小果、李琴、黎磊、兰志春、赵耀 |
|
3 |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 | 江西庐山 | 5.18 | 沈瑞昌、兰志春 |
|
4 | 沙湖水生植物考察 |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5.19-5.21 | 黎磊 |
|
5 | 福建省中小河流河滨植被调查 | 福建省霍童溪等七条主要河流 | 5.30-6.8 | 兰志春、詹冯达、阮伟芳、刘耀辉、吕静、万凌凡、王云泉等8人 |
|
6 | 植物调查 | 江西省宜春市 | 6.12-14 | 赵佳红、张丽果、张剑、谢昊星 |
|
7 | 植物调查 | 广西桂林 | 6.16-19 | 向小果、张丽果 |
|
8 | 油茶资源调查 | 江西省明月山、武功山 | 6.17-19 | 张剑、谢昊星、赵佳红、张丽果 |
|
9 | 象湖水生植物考察 |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6.23 | 黎磊 |
|
10 | 油茶资源调查 | 江西井冈山 | 6.24 | 张剑、谢昊星 |
|
11 | 常湖池水生植物考察 |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6.30 | 黎磊 |
|
12 | 大湖池水生植物考察 |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7.4-7.5 | 黎磊 |
|
13 | 油茶资源调查 |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 | 7.29 | 张剑、谢昊星 |
|
14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湖南会同 | 7.31-8.2 | 沈瑞昌 |
|
15 | 植物调查 | 江西云居山、九岭山 | 8.6-9 | 向小果、赵佳红、张丽果、陈亚松、张海胜 |
|
16 | 庐山植物园鄱阳湖植物分园考察交流 | 江西九江市 | 8.11 | 陈家宽、戎俊、李琴、黎磊、赵耀 |
|
17 | 植物调查 | 江西井冈山 | 8..20-29 | 向小果、赵佳红、陈晓园、张丽果、严华、高丹、崔艳芳、葛婷婷 |
|
18 | 菰活体样本采集与水生植物调查 | 山东,江苏 | 8.22-28 | 赵耀 |
|
19 | 植物调查 | 贵州荔波、兴义、望谟 | 9.9-15 | 向小果、张丽果 |
|
20 | 菰活体样本采集与水生植物调查 | 江苏,浙江 | 9.18-23 | 赵耀 |
|
21 | 油茶资源取样 | 江西省庐山 | 9.30 | 张剑、谢昊星 |
|
22 | 菰活体样本采集与水生植物调查 | 安徽 | 10.7-10 | 赵耀 |
|
23 | 菰活体样本采集与水生植物调查 | 湖北 | 10.16-20 | 赵耀 |
|
24 | 植物调查 | 广西凤山、凌云、乐业 | 10.18-25 | 向小果、张丽果 |
|
25 | 油茶、菰资源取样 |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 | 10.22-23 | 张剑、赵耀 |
|
26 | 油茶、菰资源取样 |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 10.24-25 | 张剑、赵耀 |
|
27 | 菰资源取样 | 湖北省荆州市 | 10.27-29 | 张剑 |
|
28 | 菰活体样本采集与水生植物调查 | 江西 | 11.3 | 赵耀 |
|
29 | 油茶资源取样 |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 | 11.7-9 | 张剑、陈璐 |
|
30 | 油茶资源取样 | 广西省柳州市融水县 | 11.10 | 张剑、陈璐 |
|
31 | 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调查鸟类多样性 | 江西南昌 | 11.12 | 王亚芳、丁慧芳 |
|
32 | 战备湖、常湖、南深湖、白沙湖、三泥湾、凤尾湖鸟类多样性调查 | 南矶湿地国际自然保护区 | 11.13 | 王亚芳、丁慧芳、柏军鹏 |
|
33 | 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沙湖鸟类多样性调查 | 江西九江 | 11.15 | 王亚芳、丁慧芳 |
|
34 | 沙湖水生植物考察 | 江西九江市 | 11.18 | 黎磊 |
|
35 | 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鸟类多样性调查 | 江西南昌 | 11.21 | 王亚芳、丁慧芳、史孟浩 |
|
36 | 余干芡实田小天鹅粪便样品取样 | 江西上饶 | 11.27 | 王亚芳、丁慧芳 |
|
37 | 油茶资源调查 | 江西省林科院国家油茶良种基地 | 12.2 | 戎俊、赵耀、张剑 |
|
38 | 山茶属资源调查 | 浙江省金华市国际山茶物种园 | 12.9 | 张剑、刘欣悦、田永泰 |
|
39 | 战备湖、常湖、南深湖、白沙湖、三泥湾、凤尾湖鸟类多样性调查 | 南矶湿地国际自然保护区 | 12.11 | 王亚芳、丁慧芳 |
|
40 | 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沙湖鸟类多样性调查 | 江西九江 | 12.21 | 王亚芳、丁慧芳 |
|
41 | 细叶短柱茶考察 | 江西省黎川县岩泉自然保护区 | 12.22 | 戎俊、张剑、刘欣悦、田永泰 |
|
附件3-4
2020年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师生学术报告
序号 | 学术报告主题 | 地点 | 时间 | 报告人 | 备注 |
1 | 设计•培养科研美商能力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9.1 | 张剑 |
|
2 | 新生入学教育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9.1-4 | 戎俊、赵耀、张剑、王亚芳 |
|
3 | 报告题目:SCI论文写作解读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0.22 | 黎磊 |
|
4 | 科研文献检索与阅读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0.22 | 沈瑞昌 |
|
5 | Phenotypic memory driv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xtinction risk in a noisy environment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1.05 | 张述乾 |
|
6 | 水淹时常对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及机制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1.05 | 张海胜 |
|
7 | 游山玩水之学与问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1.19 | 向小果 |
|
8 | 兰科腐生兰的进化模式,以布袋兰亚族为例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1.19 | 陈晓园 |
|
9 |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across Poyang Lake wetlands and adjacent aquatic systems in the Changjiang basin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1.19 | 温秀婷 |
|
10 | 学术会议参会总结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3 | 张剑 |
|
11 | Diet reconstruction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creases the known ecosystem usage by a shorebird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3 | 丁慧芳 |
|
12 | Both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and East Asian monsoons have driven plan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karst ecosystems from southern China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3 | 崔艳芳 |
|
13 | 消失的多样性?——作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17 | 赵耀 |
|
14 | 基因组时代的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参会总结 | 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 | 12.17 | 张丽果 |
|
1
附件4
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精品课程》
一、课程目的
为确保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训练无疑是非常重要环节。本精品课程通过顶层设计,并拟邀请国内外有培养研究生丰富经验的导师讲授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专题。
二、课程对象
主要面向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和导师,也面向校内其他单位有需求的研究生和导师。
三、课程提纲
1、 重点实验室概况、沿革及发展规划(南昌大学 戎俊研究员),课时0.5天;
2、 研究生价值观、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浙江大学 唐建军教授),课时0.5天;
3、 生态学前沿(复旦大学 赵斌教授),课时0.5天;
4、 文献检索、阅读、分析与综述(南昌大学 赵耀博士),课时0.5天;
5、 学术PPT制作与学术演讲(南昌大学 张剑博士),课时0.5天;
6、 实验室安全及管理制度(南昌大学 赵耀博士),课时0.5天;
7、 重点实验室所有仪器的操作规范(现场实地教学,王亚芳老师),课时1天。
四、课程开展与考核方式
课程采取集中授课和讨论等方式,其中校外老师实行线上教学,校内老师线下教学。
课程考核:重点实验室每位研究生撰写一份学习总结,并于9月7日前发给张剑博士。暂定9月7日(周一)上午9点,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在会议室与全体老师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集中答疑。
五、课程地点与时间
授课地点在重点实验室301会议室,时间为2020年9月1日至4日。
上午课程:09:00-12:00
下午课程:14:00-17: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