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积极融入和推进长江大保护行动。在江西省政府与南昌大学支持下,服务于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参与编制科技部《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科技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具有重要影响力。


成果一:鄱阳湖水位变化驱动生态演变


1. 二次科考:对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第二次科学考察,首创我国自然保护区二次科考模式,对鄱阳湖保护区的科学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2. 重要发现:1)鄱阳湖水位变化深刻影响水生、湿地植被生产力和鱼类群落结构,以及湿地土壤有机碳循环;2)水位变化驱动沉水植物苦草冬芽密度和生物量下降,使白鹤觅食生境从自然生境转移至稻田和藕塘等人工生境

3. 重要影响: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成果二: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1.  重要发现:1)揭示了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2)人类活动强度增加驱动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人类活动压力从湖区向流域上游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转移



成果三:长江中下游流域蚌类多样性与保护


1.  重要发现:1)长江中下游流域蚌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鄱阳湖和洞庭湖蚌类多样性最高;2)江湖连通区域蚌类现存量、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均高于阻隔区域

2.  重要贡献: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蚌类保护状况和优先级进行了全面评估


研究成果 图片.png




成果:长江流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1.  重要成果:1)揭示长江流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决定了起源的栽培植物特征;2)指出作物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正面临严峻威胁,原生境保护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4)阐明重要作物野生近缘种(菰、油茶)遗传多样性格局,挖掘优良遗传资源

2.  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组织和编辑《生物多样性》“长江大保护与植物遗传多样性”专辑,呼吁长江大保护重视植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成果:长江大保护研究


1. 理论贡献:1)长江大保护范围—长江流域;2)保护对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从自然特征、自然资本、文明溯源和主要威胁等方面对长江大保护进行理论探索;4)提出七条重要对策。

2. 实践贡献:从流域尺度上系统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十大成功案例

3. 重要发现:1)长江中下游流域越冬水鸟数量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2)分布区逐渐向鄱阳湖、洞庭湖等少数适宜生境退缩;3)围垦、猎捕、水利工程建设、渔业生产等是影响流域内水鸟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应农业农村部邀请主编《长江大保护政策理论研究》在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上作为主要会议资料,并将正式出版。



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陈家宽和李琴主编《生态文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生态与历史视角,分析生态要素空间配置下人类文明进化史,阐述对人-地关系各种认知与探索;并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作了深度解读。

该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继工业文明社会后人类发展的唯一选择,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科学态度。该书部分内容入选红旗出版社《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应邀在首届江西智库高峰论坛上作《鄱阳湖流域自然特征、优劣势分析及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报告并向江西省政府提交8000余字的咨询报告



为长江大保护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向江西省政府的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建言报告,部分内参获江西省领导高度重视,主要省领导和分管省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